2020-3-13 14:47:32 | 作者:老铁SEO | 0个评论 | 人浏览
1.Petshop中策略模式的应用
至于在程序中的应用,我也是个新手,不知道何时需要这种模式,可以参考下petshop中的策略模式,理解下在真实项目中如何使用。我对petshop中策略模式的理解就是里面处理订单时可能有同步和异步插入数据两种方式,具体用那种方式直接在配置文件中修改即可。
看文字不如看图片,自己画了画UML图,不会用工具但是意思差不多。
这是IBLLStrategy类库中的接口IBLLStrage,为了同步异步插入订单的实现,如果有新的订单插入方式,可以继承此接口这两个类是处理同步异步的订单类。
继承于IBLLStrage,分别实现自己的插入方法。在BLL层中的order类中
privatestaticreadonlyPetShop.IBLLStrategy.IOrderStrategyorderInse
rtStrategy=LoadInsertStrategy();LoadInsertStrategy
方法决定了实例化
的是同步传送订单还是异步传送订单。在BLL逻辑层中,Order订单中会改变的是insert方法,所以根据设计原则,把需要改变的独立出来。
2.控制台小应用程序
实例描述,模拟鸭子应用,由于后期需要可能有N种鸭子,鸭子可不可以飞,怎样飞,鸭子可不可以叫,怎么叫,如果仅仅写两个接口Ifly和Iquack,子类要么继承,要么不继承,对飞的行为无法控制,因为飞的动作和叫的方式千变万化。
设计原则
1.找出应用中可能需要变化之处,把他们独立出来,不要和那些不需要变化的代码混合在一起(此例子中鸭子的行为属于变化)
2.针对接口编程,而不是针对实现编程针对接口编程是真正的意思是针对超类型编程,利用多态,程序可以针对超类型编程,声明一个类时通常是一个超类或者是一个接口,这也意味着声明类时,不用理会以后执行的真正对象,举例Animal是一个抽象类,有两个子类Dog和Cat
继承Animal针对实现的编程是:
Catc=newCat();
c.meow();
//
猫叫的方式
Dogd=newDog();
d.bark();
//
狗叫的方式针对接口的编程是:
Animala=newDog();
a.makeSound();
//makeSound中会调用bark();
Animala=newCat();
a.makeSound();
//makeSound中会调用meow();
3.多用组合,少用继承根据读headfirst策略模式做的c#的例子。
策略模式:定义了算法族,分别封装起来,让他们之间可以相互替换,次模式让算法的变化独立于使用算法的客户。
策略模式与工厂模式
工厂模式是创建型模式
策略模式是行为性模式
一个关注对象创建
一个关注行为的封装
策略模式就是定义一系列的算法,这些算法可以在需要的时候替换和扩展.工厂模式是生成型的模式,在你需要的时候构建具体的实例.
在下面的情况下应当考虑使用策略模式:
1.如果在一个系统里面有许多类,它们之间的区别仅在于它们的行为,那么使用策略模式可以动态地让一个对象在许多行为中选择一种行为。
2.
一个系统需要动态地在几种算法中选择一种。那么这些算法可以包装到一个个的具体算法类里面,而这些具体算法类都是一个抽象算法类的子类。换言之,这些具体
算法类均有统一的接口,由于多态性原则,客户端可以选择使用任何一个具体算法类,并只持有一个数据类型是抽象算法类的对象。
3.一个系统的算法使用的数据不可以让客户端知道。策略模式可以避免让客户端涉及到不必要接触到的复杂的和只与算法有关的数据。
4.如果一个对象有很多的行为,如果不用恰当的模式,这些行为就只好使用多重的条件选择语句来实现。此时,使用策略模式,把这些行为转移到相应的具体策略类里面,就可以避免使用难以维护的多重条件选择语句,并体现面向对象设计的概念。
策略模式的优点和缺点
策略模式有很多优点和缺点。它的优点有:
1.策略模式提供了管理相关的算法族的办法。策略类的等级结构定义了一个算法或行为族。恰当使用继承可以把公共的代码移到父类里面,从而避免重复的代码。
2.
策略模式提供了可以替换继承关系的办法。继承可以处理多种算法或行为。如果不是用策略模式,那么使用算法或行为的环境类就可能会有一些子类,每一个子类提
供一个不同的算法或行为。但是,这样一来算法或行为的使用者就和算法或行为本身混在一起。决定使用哪一种算法或采取哪一种行为的逻辑就和算法或行为的逻辑
混合在一起,从而不可能再独立演化。继承使得动态改变算法或行为变得不可能。
3.使用策略模式可以避免使用多重条件转移语句。多重转移语句不易维护,它把采取哪一种算法或采取哪一种行为的逻辑与算法或行为的逻辑混合在一起,统统列在一个多重转移语句里面,比使用继承的办法还要原始和落后。
策略模式的缺点有:
1.客户端必须知道所有的策略类,并自行决定使用哪一个策略类。这就意味着客户端必须理解这些算法的区别,以便适时选择恰当的算法类。换言之,策略模式只适用于客户端知道所有的算法或行为的情况。
2.策略模式造成很多的策略类。有时候可以通过把依赖于环境的状态保存到客户端里面,而将策略类设计成可共享的,这样策略类实例可以被不同客户端使用。换言之,可以使用享元模式来减少对象的数量。
策略模式与很多其它的模式都有着广泛的联系。Strategy很容易和Bridge模式相混淆。虽然它们结构很相似,但它们却是为解决不同的问题
而设计的。Strategy模式注重于算法的封装,而Bridge模式注重于分离抽象和实现,为一个抽象体系提供不同的实现。Bridge模式与
Strategy模式都很好的体现了"Favorcompositeoverinheritance"的观点。